露天采石場環保治理方案
本方案通過量化技術參數和規范化操作流程,使環保措施可落地、可驗證?梢詢炏乳_展地質勘測和污染物本底檢測,根據實測數據優化設計參數。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爆破粉塵控制和生態修復季節性施工要求詳細解答
詳細解答
本文制定的露天采石場環保治理方案框架,是結合國家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如《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Z/T 0312-2018)和污染防治技術要點,分為生態保護、污染防控、資源綜合利用三大部分,助力實現開采與生態協同發展。
一、總體目標
以"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為原則,通過全流程環保管控,實現:
1、粉塵排放濃度≤10mg/m3(破碎篩分工序)
2、廢水循環利用率≥90%
3、終了邊坡復綠率≥95%
4、噪聲晝間≤65dB(A)
5、固廢綜合利用率≥80%
二、治理措施
(一)粉塵綜合治理
1、源頭抑塵
· 濕式鉆孔:采用注水量≥15L/min的液壓鉆機,鉆桿設置軸向水孔,巖屑濕度>20%
· 爆破預濕:爆破前2小時對作業面噴淋,用水量≥5L/m2,水炮泥采用Φ32mm聚乙烯水袋(裝水量≥200ml/個)
· 霧炮機選型:選用風送式霧炮(功率≥15kW,霧粒直徑50-150μm),布置間距不過50m
2、破碎篩分封閉系統
· 運輸道路硬化+車輛自動沖洗平臺(每50m設噴淋點),沖洗水循環使用
· 鋼結構封閉棚厚度≥0.5mm鍍鋁鋅板,接縫處采用EPDM膠條密封
· 破碎篩分線全封閉,配置脈沖袋式除塵器,除塵器要求:處理風量≥10000m3/h,過濾風速≤0.8m/min,配套壓差報警裝置
· 皮帶輸送機設置雙層密封罩+導料槽噴霧,皮帶密封:雙層防塵簾間距≥300mm,導料槽噴霧壓力0.3-0.5MPa
(二)水污染防治
1、沉淀池建設規范
· 建設三級沉淀池(容積≥日排水量1.5倍),單格水深2.5m,長寬比3:1,斜管填料孔徑50mm
· 水力停留時間:≥2h,二級≥1.5h,三級≥1h
· 污泥斗傾角≥60°,配備螺桿泵(流量≥10m3/h)
2、雨污分流系統
· 截洪溝斷面公式:Q=1/167iA(i為暴雨強度,A為匯水面積)
· 初期雨水池容積計算:V=10×F×h(F為硬化面積,h取15mm降雨量),儲存前15分鐘徑流
· 生產廢水經沉淀后全部回用于降塵、綠化
(三)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規范
1、噴播復綠工藝
· 基材配比:客土60%+有機質20%+粘結劑10%+保水劑10%
· 掛網規格:三維土工網(EM4型),抗拉強度≥3.2kN/m
· 噴播厚度:巖石邊坡≥8cm,土質邊坡≥5cm
2、植物配置方案
· 種植原則:選用耐旱鄉土植物(如紫穗槐、胡枝子)組合播種
· 先鋒物種:高羊茅(20g/m2)+紫花苜蓿(15g/m2)
· 灌木組合:胡枝子(3株/m2)+多花木蘭(2株/m2)
· 養護要求:前3年每年補播1次,滴灌系統滴頭間距≤30cm
3、場地恢復
· 工業廣場采用"表土剝離-暫存-回覆"工藝
· 廢棄采坑改造為景觀水池(水深≤1.5m,邊坡自然化處理)
(四)噪聲控制
1、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如液壓破碎錘)
2、破碎站設置隔聲房(降噪量≥25dB)
3、爆破采用毫秒微差爆破技術(段間隔≥50ms)
(五)固廢資源化
1、石粉綜合利用規范
· 加氣混凝土配比:石粉30%-40%、水泥15%-20%、生石灰10%-15%、石膏3%-5%
· 蒸汽養護制度:靜停3h→升溫2h(1℃/min)→恒壓8h(1.2MPa)→降溫2h
2、污泥脫水系統
· 板框壓濾機:過濾壓力≥0.6MPa,濾室厚度30mm
· 脫水后含水率≤60%,摻入比例≤15%(路基材料)
3、固廢利用
· 剝離表土專項儲存(用于后期復墾)
· 石粉用于制作加氣混凝土砌塊(配套建設年產5萬m3生產線)
· 沉淀池污泥經壓濾后制路基材料
三、實施保障
(一)智能監測系統配置
1、粉塵在線監測
· 監測點布置:安裝粉塵在線監測儀(PM10、PM2.5數據實時傳輸至屬地監管平臺),破碎站下風向、廠界、敏感點
· 設備要求:β射線法,量程0-50mg/m3,數據存儲≥180天
· 修復進度:無人機每周航拍復核修復進度
2、邊坡監測網絡
· GNSS監測點密度:每100m臺階布置1個,精度±2mm
· 雷達預警閾值:位移速率>5mm/天觸發三級報警
(二)、管理體系
1、設立環保專員崗位(持證上崗)
2、每月開展環保培訓與應急演練
四、資金預算
1、總投入約800-12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15%-20%)
2、申請綠色礦山專項補貼(如省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金)
該方案通過量化技術參數和規范化操作流程,使環保措施可落地、可驗證?梢詢炏乳_展地質勘測和污染物本底檢測,根據實測數據優化設計參數。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爆破粉塵控制和生態修復季節性施工要求(比較好的施工期為3-5月、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