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自動化改造的環節
礦山自動化改造是提升效率、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以下是一個系統性的改造方案,涵蓋主要環節和技術方向:
一、核心目標驅動改造
1、提升安全:減少人員在危險區域(如破碎現場、爆破區、高粉塵區、重型設備附近)的暴露。
2、提高效率:實現連續、穩定、高效的生產,減少停機時間,優化設備利用率。
3、降低成本:降低人力成本、能耗、維護成本和原料浪費。
4、保證質量:實現產品粒度、級配的穩定控制,減少人為因素影響。
5、優化管理:實現生產數據的實時采集、分析和可視化,支持精準決策。
6、環保合規:更精準地控制粉塵、噪音等污染,降低環境影響。
二、關鍵環節的自動化改造方案
1、開采環節
鉆孔自動化:采用配備GPS/北斗高精度定位、三維孔位規劃、自動找平、鉆進參數自動控制的鉆機。實現精準布孔、自動鉆孔、數據記錄。操作員可在遠程控制室監控和操作多臺鉆機。
爆破自動化(輔助):探索使用裝藥車或機器人進行精準裝藥。利用軟件進行更精確的爆破模擬和設計,減少大塊率和不合格料。
裝載自動化:在條件合適的礦區,部署基于高精度地圖、激光雷達、GPS、V2X通信的無人駕駛運輸系統。與智能調度系統聯動。操作員在控制中心遠程操控設備進行裝載作業,遠離粉塵、噪音和落石風險。
智能調度系統:集成GPS車輛定位、產量數據、破碎站狀態、料倉料位等信息,動態優化車流、配礦方案,減少等待時間,提高整體效率。
2、破碎與篩分環節
智能破碎機控制:根據實時給料量、粒度、功率、料倉料位等參數,自動調整顎破、圓錐破的排料口大小,優化產品粒度和產能。實時監測主電機電流/功率,自動調節給料速度,防止堵料或空轉。利用傳感器或基于電流/振動的算法間接監測襯板磨損狀態,預測更換時間。
智能篩分控制:在篩網安裝振動、聲波或攝像頭監測裝置,檢測堵料并觸發自動清理裝置。利用振動分析或圖像識別技術檢測篩網破損,及時報警。根據給料特性和產品要求,自動調整篩分機的傾角、振幅、振動頻率等參數。
物料傳輸自動化:智能皮帶輸送系統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自動報警或停機。使用皮帶秤實時計量。金屬探測器、X光機或AI視覺識別剔除金屬等異物。與上下游設備聯鎖,根據料倉料位或設備狀態自動啟停或調速,節能降耗。對關鍵滾筒軸承實現定時定量自動潤滑。
料位監測:在各料倉(原礦倉、緩沖倉、成品倉)安裝雷達、超聲波或激光料位計,實時監控料位,指導生產調度。
3、成品儲存與發運環節
自動化堆取料:實現堆取料機的自動定位、自動堆料(如人字形、菱形堆法)、自動取料(均化),通過激光掃描或雷達建立料堆三維模型。
智能裝車系統:集成地磅、料倉料位、裝車溜槽控制,實現按訂單設定重量自動裝車,減少誤差和等待時間。自動識別車輛信息,與訂單系統對接。司機在駕駛室或休息室通過終端操作啟動裝車流程,系統自動完成。
散裝集裝箱/裝船自動化:類似裝車系統,實現精準、快速的散裝作業。
4、輔助系統自動化
智能除塵系統:在關鍵產塵點安裝粉塵濃度傳感器。根據粉塵濃度、設備啟停狀態、氣象條件(風速風向),自動啟停或調節除塵風機風門、噴淋/噴霧系統,達到除塵效果和節能。
智能噴淋/噴霧降塵:在破碎、篩分、落料點、堆場等區域,安裝根據粉塵濃度、物料濕度或設備運行狀態自動啟停的噴霧裝置。
設備健康監測與預測性維護:在關鍵設備的軸承、齒輪等部位安裝振動、溫度、油液傳感器。采集傳感器數據,利用AI算法分析設備狀態,預測故障發生時間和部位,提前安排維護,避免意外停機。
視頻監控與AI分析:全覆蓋高清監控,實現廠區無死角監控。AI智能分析,實現人員闖入危險區域報警、安全帽/反光衣穿戴檢測、煙火檢測、設備運行異常(冒煙、異響)檢測、料流異常檢測等。
能源管理系統:監測全廠水、電、氣(壓縮空氣)消耗,識別能耗異常和優化空間。
三、支撐體系
1、工業物聯網平臺:連接所有自動化設備、傳感器、控制系統,實現數據的統一采集、傳輸和存儲。
2、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監控全廠工藝流程,實現數據可視化、報警管理、歷史數據存儲、遠程操作。作為底層控制核心,執行具體的邏輯控制、回路調節、設備聯鎖保護。
3、制造執行系統:連接上層管理系統和底層控制系統,負責生產調度、質量管理、設備管理、物料追蹤、績效分析。是自動化與信息化融合的關鍵。
4、中央控制室:集中監控和操作全廠主要生產流程,配備大型顯示屏展示關鍵畫面和數據。
5、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以太網,骨干網絡,連接控制室、車間。工業無線網絡,覆蓋移動設備、難以布線的區域。需滿足高可靠、低延時、抗干擾要求。網絡安全,部署防火墻、工業網閘、入侵檢測系統等,保障工控系統安全。
四、實施路徑與建議
1、頂層規劃與診斷評估:明確改造目標和優先級(安全?效率?成本?質量?)。對現有設備、工藝、自動化水平、IT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評估和審計。制定分階段、可落地的整體規劃和路線圖。
2、分步實施,由點到面:選擇瓶頸環節或高風險區域進行自動化改造試點,驗證效果。在試點成功基礎上,逐步擴展到其他環節。在建設各子系統時,必須考慮未來的系統集成和數據互通,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3、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尋找在礦山自動化、工控系統集成、設備制造、軟件開發方面有豐富經驗和成功案例的供應商。考慮供應商的長期服務能力和本地化支持。
4、重視人才培養與組織變革:對現有員工進行自動化、信息化操作和維護的培訓。可能需要引進新的技術人才。調整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以適應新的自動化生產模式。
5、持續優化與升級:自動化改造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續收集數據,分析運行效果,不斷優化控制策略和系統配置。關注新技術發展(如5G、邊緣計算、AI、數字孿生),適時引入升級。